農商行財富管理:以創新尋出路

      |      2018-07-03 08:04:49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銀行業面臨諸多挑戰,財富管理業務具備資本消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銀行業面臨諸多挑戰,財富管理業務具備資本消耗少、風險相對低、經營效益高、市場空間大的特點,有效緩解了增長模式乏力的問題。近幾年,我國公民財富管理需求逐步增強。以深圳為例,2015年深圳市人均生產總值162383元,居國內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人民財富集聚,投資方式趨于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強烈。截至2015年末,深圳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網點1789 家,銀行網點密度堪比香港,各家銀行對高端客戶爭搶激烈,爭搶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業務。

從2008年起,以深圳農商行為代表的農村商業銀行陸續開展財富管理業務,為個人鉆石級以上高端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雖然進步明顯,但農村商業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總體上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撥開荊棘,從困境中尋找穩健發展的出路。

 

戰略定位有偏差,大零售模式有缺陷

 

 

農商行尚未形成從董事會層面起自上而下重視財富管理的理念,財富管理存在長遠發展與短期套利行為的矛盾。雖然農商行都認識到未來財富管理將成為帶動利潤的新增長點,但絕大多數農商行還沒有將其納入戰略層面的思考。不少農商行所謂的“重視”僅限于將財富管理視為獲得短期收益的工具。因此,不論是條線力量投入,還是合規管理力度都相對較弱。農商行的財富管理部門往往是零售銀行部下屬的二級部門,這樣的設置一是導致財富管理專業人力資源投入不足,財富管理產品設計專業化程度不高;二是致使財富管理往往淪為配合其他部門完成任務的工具。比如為了發展存款,商業銀行推出滾動式理財產品,或者更多將精力放在發售和贖回時間的選擇而不是產品設計上,理財產品由此背離了財富管理的初衷,成為監管套利的工具;三是不利于基層員工理解財富管理的本質,將其視為存款業務拓展的手段,銷售合規性不強。這也是近年來財富管理投訴和訴訟激增的重要原因。

 

產品單一化,業務通道化

 

 

盡管各家銀行財富管理對服務對象和內容定位有所不同,但都體現了“高標準、嚴要求”的特征,從服務對象來看一般是滿足一定金融資產要求的VIP客戶,而服務內容則具有優質專屬、專業全面、私人訂制等特征。但如果沒有持續的產品創新和財富增長,財富管理中心很難鎖定高凈值客戶,沒有特色產品支撐的財富中心在發展中很容易演變為網點貴賓室。目前,農商行財富管理業務的產品形態仍以預期收益率產品為主,投資管理方向仍指向債券和債權類等固定收益類型產品,總投資余額比重超過九成。產品的期限多集中在低于一年或半年,甚至是一周的短期投資,一年期以上的產品余額不足一成。產品風險偏好程度集中,未能充分利用不同客戶對風險的不同承受能力設計新產品。此外,盡管銀行財富管理資金確實有一部分可以去掉通道直接投資,但由于銀行財富管理產品沒有明確的法律框架支持,在交易主體的認定、核算估值制度的制定、結算賬戶和證券托管賬戶的開立等方面均存在障礙,已成為銀行財富管理產品向規范的資產管理產品轉型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導致了此前諸多財富管理產品只有借助信托、保險、基金等通道來開展相關業務的現實。

 

缺乏高端專業人才,人員素質良莠不齊

 

 

財富管理業務涉及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會計、稅務、法律等領域,要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需要高素質的客戶經理及其背后的專家顧問團隊。目前農商行傳統的薪酬體制在專業人才的待遇上還有諸多問題,而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專業系統的培訓機制不完善,使得銀行銷售人員專業基礎薄弱,在銷售過程中不能清楚明白地向投資者表達全面正確的產品信息。此外,銀行銷售人員的薪酬機制不完善,基礎工資普遍較低,業績提成占工資比例較高,不達標者還面臨扣減工資、降職等壓力。由于缺乏對銷售過程的全程跟蹤監督,銷售人員為完成銷售業績目標,會有意識地誤導投資者或隱性暗示投資者所投產品保本保收益,觸碰道德底線。

 

客戶認識存在誤區,“買者自負”隱含道德風險

 

 

財富管理產品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和其他投資產品一樣存在投資風險。不少農商行客戶習慣于將財富管理產品視同毫無投資風險的銀行存款。一方面,農商行財富管理產品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缺乏風險提示;另一方面,投資者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認識不足,長期以來對銀行的心理預期和消費慣性依然存在。目前,農商行財富管理絕大多數為穩健型預期收益率產品,往往會給投資者造成財富管理產品絕對保本保收益的錯覺。投資者 “自負盈虧”的理念仍未完全形成,而銀行認為一旦購買財富管理產品就證明投資者默認風險“買者自負”的協議規定。二者意識的斷層埋下了法律和道德的風險隱患。

 

 

政策限制較多,影響市場競爭力

 

 

農商行財富管理業務只能為客戶提供政策允許范圍內的產品和服務,嚴重制約了農商行財富管理的發展。比如,農商行理財業務相對于其他銀行在非標資產投向上有更嚴格的政策規定,不得投資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保障房除外)項目或產品。房地產類項目相對債券等標準資產收益率要高,禁止投資此類項目導致高收益產品發行的減少。另外,農商行普遍缺乏金融衍生業務資格、第三方托管資格、大額存單發行資格、資產證券化資格、基金管理人資格、黃金交易所會員資格等,限制了財富管理業務的拓展及利潤增長。

(馬春福,深圳銀監局副巡視員